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也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在新近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新的“动员令”,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必须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技发展为了人民、科技创新依靠人民、科技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理论渊源
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价值追求和主体功能的认识贯穿其科技观的发展脉络。面向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深刻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这不仅生动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科学人才寄予的“为人类服务”的期许,也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人民立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实践主题。正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影响,党领导科技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历史形塑中不断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人民立场也在理论传承中形成。
这是基于丰富地方工作经历的实践认识。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引导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社会实践,用科技成果应用改善人民生产生活。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倡导举办科技情报学习交流交易会,归根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在南平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称该制度“切切实实地将科学技术转化成了农民口袋里的钞票”。到浙江工作以后,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在主政浙江期间,他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破解浙江“成长的烦恼”。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专门阐述了对办好上海世博会这一全球经济和科技交流盛会的工作要求,提出充分发挥世博效应,让上海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这些地方工作经历所体现出的人民立场,充分显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科技创新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深刻认识,对当前的科技强国建设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是新时代推进科技创新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以来的科技治理工作,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在脱贫攻坚战中,科学技术、网络设施、电子商务成为中国扶贫攻坚战中的有力武器。通过加强系统谋划、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界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和建设支持平台,科技扶贫助推了中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生产能力提升和农村地区全面发展,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科技计划项目布局中,人民健康、人居环境等一些重大项目成果也及时通过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充分应用到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内涵要义
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集中体现,同样坚持人民至上,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科技强国、怎样坚持人民立场建设科技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要任务,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具体的实践要求。
第一,依靠人民智慧力量,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广大科技工作者是人民群众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智力劳动的群体,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依托力量。全球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高度重视、关心关怀科技工作者,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科技强国拼搏奋斗指明前进方向。2018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自2017年起,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即每年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新时代以来的许多重大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指向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爱党报国、服务人民,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了智慧力量。
第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促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既要“顶天”,更要“立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强化科技创新的应用导向、民生导向,科技战线真正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为十四五规划制定听取意见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粮食安全、助老助残等民生领域,科技管理部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不断促进服务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有力支撑了民生福祉的改善。
第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确科技创新战略导向。健康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科技之盾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扩展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他提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1年5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界为党和政府科学应对疫情提供了科技和决策支撑,科技在控制传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我国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政策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步伐强劲而扎实,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提升人民科学素质,抓好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和现代化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通过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提升人民科学素质,厚植科技创新的土壤。在科普工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提出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理论”,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3年7月,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鼓励广大科技作者“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在科学教育方面,科学教育在人民科学素质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受到关注。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相继印发,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夯实了基础。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
第五,保障人民安全发展,加强新兴科技伦理治理。科学技术特别是新兴科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难以预见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如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算法歧视、隐私保护等社会问题,基因编辑、基因增强等生命科学新技术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确保科技发展安全,让人民群众更安全地享受科技红利。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要坚持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体制机制,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国陆续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政策法规。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对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作出具体部署。此外,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成为中央科技委员会领导下的学术性、专业性专家委员会,国家科技伦理治理体制也进一步完善。
第六,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发展科技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要为全球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应对人类共同挑战。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国人民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联合国/中国空间探索与创新全球伙伴关系研讨会致贺信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推动航天技术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2023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中指出,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会上再次强调,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推动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体现着我们的大国担当。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给世界带来新的活力,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技术产业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科技消费品受各国人民的广泛欢迎。新征程上,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为增进民生福祉、造福各国人民、服务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实践进路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人民群众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要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智慧创造、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增进人民社会福祉、守护人民生命安全,以磅礴的人民力量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站稳人民立场,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科技强国建设的思想引领。必须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进一步强化人民立场,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让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尊重人民创造,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知识智慧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一步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力量,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立足科技强国建设实际,牢记“四个面向”主攻导向,着眼赢得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开展科研攻关。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提升创新本领,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更加奋发有为。
凝聚人民力量,必须不断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助力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国家荣辱、胸怀“国之大者”,弘扬科学家精神,焕发报国热情,共同凝聚起科技强国建设的澎湃力量。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汇聚各方合力、积蓄创新动能,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迈出新步伐。
增进人民福祉,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生命健康等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加强攻关,使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惠及人民大众的有效手段,让先进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人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让更多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守护人民安全,必须从源头上建立起牢固的科技安全防线。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系建设和法治建设,从源头上建立起牢固的安全防线。应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忧患意识,切实加强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科技风险的精确评估和统筹管理。新形势下,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加快立法进程。
来源: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物《群众》杂志202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