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我国15大制造业全球供应链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

日期:2020-08-28 来源:《科技中国》2020年第八期pp.1-6

字体:【

  文/陈志(江南体育下载链接)

  一、基本背景和考虑

  目前新冠疫情已经扩散至全球,截至2020年4月26日,全球确诊人数排名前20名的国家或地区中70%以上是主要发达国家,包括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德国、韩国、法国、英国等,也包括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从目前发展态势看,疫情对我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冲击已经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内部冲击为主转向外部冲击为主,从供给端冲击为主转向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冲击。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影响了全球生产体系,全球供应链断裂会通过进口渠道直接影响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

  为总体把握制造业的供应链风险,我们对31个制造业子行业按照其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按照2018年进口占总产值的比例是否大于1%为标准进行了筛选,最终选择15个制造业分析其进出口情况(进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我们定义前五位进(出)口国家(地区)在产业总体进(出)口中占比超过50%为潜在高风险,30%~50%为潜在中等风险,低于30%为潜在低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主要进出口地区的疫情和防控措施及这些地区在供应链上的分布等,综合评估目前供应链风险。从进口风险看,有7个产业风险较高,5个产业风险中等,3个产业风险较低。考虑到各个产业属性不同,各个子行业风险也有区别,同时下游风险不仅仅是出口风险,还要考虑产业加工贸易占比和国内需求,为此我们对下游风险给出了上升、中性、低三种判断,目前来看15个产业下游风险普遍都会加大,只有个别产业风险较低。

  二、15大制造业供应链风险分析

  (一)7个产业短期进口风险较高

  1.汽车制造业

  2019年前五大进口来源国为德国、日本、美国、斯洛伐克和英国,占进口总额的80.40%。由于疫情迅速蔓延,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厂陷入大规模“集体停产”状态。汽车产业短期面临断链冲击和规模收缩风险,汽车供应链从“自上而下的单方向供给不足”转向“上下双向交互造成的短缺”。2020年2月国内零部件工厂供应中断,难以满足国内外需求,特别是国外厂商需求。供应中断曾导致现代、雷诺等全球汽车巨头企业减产甚至停工。中长期我国汽车制造业则面临移链压力,国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有重新布局寻找替代供应商的动向。

  2.通用设备制造业

  2019年,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进口前五大细分产品为水龙头、旋塞、阀门及类似的管道、锅炉壳、罐、缸等,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和其他燃气轮机,空气或真空泵,传动轴,液体泵。进口来源地较为集中,主要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进口,前五位国家或地区占比68%。出口以基础件为主,出口地较为分散,且以低端为主。受疫情影响,主要贸易国企业处于停产状态。需要高端零部件的航空航天、船舶、风电等产业,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品,将制约正常生产。从需求端看,由于工厂停产以及对未来经济信心不足等,很多国外企业取消或减少订单,产业需求收缩,短期内依赖外贸的中国企业受到冲击,甚至面临生存压力,中长期将对钢铁等原材料行业需求造成影响。

  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该产业进口排名前五的地区依次为: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德国和中国台湾,合计占比57.35%。从上游看,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需求大。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南非等铁矿石主产区疫情不断扩散,据不完全统计,部分国外钢铁、矿山企业已经或者将要暂时停产关闭,短期风险较大。从下游看,建筑、机械、汽车等下游行业对钢材的消费需求下降。中长期产业上下游均会承受一定压力,风险加大。

  4.医药制造业

  2019年,我国63%的医药产品进口自德国、美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等主要国家。目前虽然欧美大部分医药企业保持正常运转,但是欧洲与美国普遍面临医疗设备与医疗物资的短缺。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医药产品、医疗器械占比分别为24.5%、17.9%。短期内医药进口会造成一定困难。从出口看,中国医药产品出口排名前五位的主要国家或地区为美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印度、韩国,总体占比40%。其中对美国出口的制剂和药品占比达50%。短期内,全球对口罩、呼吸机、检测试剂等医疗物资有巨大需求。中长期,随着疫情缓解,该行业进出口风险都将降低。

  5.专用设备制造业

  半导体装备、纺织机械、农业食品机械、医疗设备、造纸印刷装备等五个代表性行业进口前五位国家或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中国台湾,合计占比67.6%。医疗设备主要进口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墨西哥、爱尔兰、英国、意大利等。在呼吸机等重点设备方面,意大利等国的零部件厂商停产已经导致我国企业短期内供应链紧张。半导体设备2019年进口主要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新加坡拥有完整的IC产业,拥有ASM、KLA等大型生产基地,于2020年4月3日宣布非必要服务工作场所从4月7日起关闭。美国近日对包括民用飞机零部件和半导体生产设备等向中国的出口施加新的限制,供应链风险进一步加大。从出口情况看,专用设备出口主要地区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和荷兰,其中美国占16%左右,疫情会对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中长期看,半导体设备、医疗设备等高端设备进口风险持续较高,其他类专用设备进出口风险将有所缓和。

  6.纺织业

  纺织业2019年排名前五的进口国家分别是:日本、意大利、越南、法国和美国,占比为68.1%。目前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的疫情都相对严重。特别是在动物毛纱线和机织织物(进口前五位国家和地区占比高达80%)、植物纺织纤维、纸纱和纸纱机织物(进口前五位国家或地区占比80.5%)、高档真丝纱(意大利占60.2%)、高档亚麻原料(法国占77.5%)等产品上,我国对高技术面料和产品存在高度依赖,风险较高。出口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意大利、越南、菲律宾、孟加拉,但集中度相对较低。当然也不能忽视菲律宾、孟加拉等国疫情正在加重。总体来看,随着疫情对经济影响程度加深,下游需求风险将加大。

  7.仪器仪表制造业

  该产业进口主要来自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美国和德国,前五位占比为64%。具体来看,液晶器件和激光器、轮廓投影仪等主要进口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德国。旋光计、折射计、光谱仪、曝光计、切片机等仪器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英国,占比达到74.09%。目前美国、德国、英国的疫情持续恶化,国内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我国该类产品的供应会受到较大冲击。总体来看,此类产品多为最终产品,加工贸易的比重一般,中长期进出口风险中等。

  (二)5个产业短期进口风险中等

  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9年中国电机制造产品主要进口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日本、德国、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总体占比为53.72%,主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等。2019年中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主要进口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日本、德国、韩国、马来西亚和美国等,前五个地区占比达45.72%。日本和韩国防控措施得当,但仍处于停产停工状态(如三菱电机)。总体来看,短期内该产业进口会有一定困难。

  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19年进口前五位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总体占比32%,未来出口风险大于进口风险。从主要行业看,2019年中国计算机产品出口为1484.63亿美元,进口量只有305.58亿美元,进口前五个国家或地区为泰国、中国台湾、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影响相对较小。通信设备的情况与计算机情况基本类似,风险不大。半导体方面,主要进口来自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目前韩国工厂恢复了正常生产,但疫情期间美国仍对我打压不止,风险加大。

  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中国是有色金属重要消费者,2019年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进口排名前五的国家为:智利、日本、韩国、赞比亚和俄罗斯,合计占比39.63%。目前智利、赞比亚等国铜矿已经开始采取相应的限制性生产措施,不排除更多矿山会采取措施,预计2020年下半年中国铜及其制品供应将偏紧。我国镍进口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美国和芬兰,这五个国家在我国镍及其制品进口量中的占比超三分之二。短期内产业影响可控,但长期要看巴西淡水河谷等大型企业生产情况。

  4.纺织服装、服饰业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出口第二大产业。2019年进口排名前五的国家为越南、意大利、日本、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总体占比为59.4%。由于纺织服装业基本为最终消费品,加工贸易占比较低,因此进口风险中等。相较而言,中长期下游风险特别是出口可能面临较大的困难。纺织服装业出口排名前五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基本为疫情严重的发达国家。

  5.造纸和纸制品业

  进口最大的五个国家或地区为美国、日本、瑞典、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总体占比47%。从重点的两个行业看,预期我国在纸浆、纸或纸板制品行业的进口方面将遭受一定的冲击,而在出口方面受疫情冲击较小。在纸浆、纸或纸板制品行业中,美国在一些细分产品上供应比例较大,而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台湾也占据重要位置。出口对象则较为分散,且一般不是疫情重灾区。考虑到此类商品的特殊性,基本都不是中间品,风险基本可控。

  (三)3个产业短期进口风险较低

  1.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产业上游进口产品包括石油及石油焦、沥青、煤炭等,2019年进口总额为3436亿美元,排在前五位的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伊拉克、安哥拉,合计占比44.96%。总体看,本产业涉及产品多为初级工业制品,产品差异性较小,可替代性较高,且进口总额远远大于出口总额。目前国际油价维持在低位,短期内产业进口风险较低,但是疫情冲击短期需求,预计下半年下游风险加大。

  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9年前五位进口国家或地区为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法国,总体占比为50.7%。其中无机化学品进口主要来自韩国(19.7%)、日本(10.4%)、德国(9%)、哈萨克斯坦(8.4%)和美国(8.2%)等国家。有机化学品进口主要来自韩国(20%)、日本(11.3%)、沙特(10.9%)、中国台湾(8.4%)和美国(5.1%)。总体看,进口端受冲击不大。但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化工供应链反向传导,出口主要目的地韩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法国、美国等订单需求大幅减少,特别是有机化学品、化学肥料等的主要出口国包括印度、美国,这两个国家一个是现在的“震中”,另一个是未来可能的“震中”,所以这些子行业的出口压力未来会加大。

  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中国是世界上已知非金属矿产资源品种比较齐全、资源比较丰富、质量比较优良的少数国家之一。我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2001年至2019年出口不断攀升,进口却一直占据很小的份额,2019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进口值只有106亿美元,前五位为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美国和德国。该产业中国是出口型国家,外需订单萎缩会导致出口受阻,未来该产业下游出口风险较大。

  三、结论和建议

  当下疫情变化速度很不确定,根据国际专家判断,疫情在欧美持续时间会较长。因此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会更大、更持久,全球化进程可能也会出现倒退的现象,我们要充分利用海外疫情高峰到来前后的窗口期,利用危机加快转型。主要建议有:

  第一,要坚持底线思维,减少对产业的损害。加快制定供应链中断预案,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对国内短期难以替代的进口中间品,加大储备力度,以增加库存来应对突发的外部供应中断;对国外可替代的中间品,要开拓海外多元化供应渠道;对国内可替代产品,加快制定并适时启动国内替代方案。同时继续采取减免制造业税费和社保缴费等措施,合理分担企业疫情期间的房租、利息等成本支出,帮助企业应对冲击。采取措施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特别要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有效降低供应链被替代的风险。

  第二,加快科技创新,对重点产业链进行强化、补缺。目前在半导体、半导体设备、航空等战略性领域,除了疫情影响外,美国对我供应链限制手段频出,我国可能会出现原料、设备进口“卡壳”,下游产品需求疲软的双重被动局面。在此情况下,我国仍需苦练内功,聚焦供应链薄弱环节加强攻关,同时适度发展国内闭环价值链以防范风险。

  第三,着眼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对汽车、大宗耐用消费品等的补贴。加强对新基建等重大项目的投资,为新产业、新需求创造条件。

  第四,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链根植性。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更好保护外资合法权益,继续压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增大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第五,继续高举开放大旗,彰显大国责任,共同稳定全球供应链安全。要加强同主要贸易合作伙伴的协调协商,同步复工复产。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这一重要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稳定、高效、安全和多样化的供应体系,避免高端产品进出口受限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同时,中低端产品还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拼价格”的局面。

  【基金项目】

  课题名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趋势研判(ZLY201912a)

  课题组成员:陈志、苏楠、徐海龙、冉美丽、刘如、朱焕焕、王罗汉、张志昌

  执笔人:陈志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咨询:webmaster@lanouli.com新闻与信息:xxxz@lanouli.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