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龙 王玉飞 李健(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一、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的吕梁、忻州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延安市,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全市辖1区11县,总人口360.6万。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特别是煤、气、油、盐四大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属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环保煤和化工煤,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m3,探明储量1.18万亿m3,是迄今为止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4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盐层平均厚度达120米以上。此外,还有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石、石英砂等资源。榆林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3万亿元人民币,每平方公里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每平方米平均蕴藏着6吨煤、115公斤油、140方天然气、140吨盐,是国家计委计规划文件(〔1998〕140号)批准规划建设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国家能源“金三角”、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重点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
目前,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呈现出求新、求高、求大、求快的良好发展势头。据不完全估算,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煤转化项目将建成2000万吨煤液化制油,上千万吨甲醇,400万吨PE、PP、PVC,50万吨电解铝,上千万千瓦发电能力。总投资将达到3500亿元,转化煤1.3亿吨、盐200万~300万吨,创造产值1500亿元以上,利税600亿元以上。青年人才的需求刻不容缓,项目延揽青年人才,项目吸引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创业的平台已初步形成。
二、榆林能源化工青年人才结构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能源化工基地的迅猛发展,榆林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青年人才资源开发政策,建立起良好的用人环境,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才。加之大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的上马,凝聚了一批高、精、尖青年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能源化工、石油化工、交通建筑、规划设计等行业从事工作的各类青年人才约5万多人次,从事技术咨询、讲学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近万人次。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同时也吸纳了大批旅游、物流、餐饮、装饰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大批青年人才。
通过调研能源化工基地部分企业,并选取了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电国华神木发电公司、陕西延长石油榆林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陕西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六家具有代表性的能源化工企业,针对青年人才问题进行调研。六家企业共有员工4679人(数据粗略统计,仅供参考,以下同),人员情况如下:
从年龄上分析:30岁以下人员共有3182人,占68%;31至40岁人员共有1076人,占23%;41至55岁人员共有374人,占8%;55岁以上人员共有47人,占1%。
从学历上分析:中专学历以下人员共1029人,占22%;具有中专及大专学历人员共2479人,占5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共1123人,占24%;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共48人,占1%。
从专业技能(职称)上分析:具有初级职称人员共3650人,占78%;具有中级职称(含职业证书初级证书)人员共917人,占19.6%;具有高级职称(含职业证书高级证书)人员共112人,占2.4%。
由此可见,在年龄上看,40岁以下的中青年职工人数比较多;从学历上看,大专以下青年人才较多,大学本科以上人员都比较紧缺;总体上来讲获得职称认定的员工人数不多,其中初级职称人数较多。同时,企业青年人才资源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从总体上来讲,能源化工企业的青年人才是比较紧缺的。各类化工企业缺乏大量化工工艺、化工机械操作、能源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青年人才。私营企业用人上的本地化、亲属化比较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技术骨干流动、流失过快,本土企业花大力气培养的青年人才流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首先,由于国家在能源化工园区选址上相对集中,造成企业之间的高级青年人才流动过快和恶性竞争。如神木化工公司提出,企业的许多有经验的管理和青年科技人才流向了周边省外的企业和园区,带走了一部分经验和技术,对本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其次,由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和便利,服务行业不能及时进入园区,也造成了部分企业的青年人才流失。未来能源公司提出,该厂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流失问题,他们的厂区距离城区有一定距离,又没有开通公交线路,员工在投身工作的同时很难兼顾家庭,在同等薪酬下,不易稳定青年人才。第三,企业的用人、育人观念比较淡薄,对青年人才的培训与深化开发做得不够,只愿直接拿来就用,出现了青年人才断层和后续青年人才不济的问题。有些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了青年人才的外流,“孔雀东南飞”。
三、榆林能源化工青年人才校、研、企培养机制分析
榆林能源化工青年人才结构及存在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与使用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难以就业,与能源化工企业的青年人才短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专业不对口和就业观念的落后造成了“就业难”与“引才难”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企业反映,大学应届毕业生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快地掌握所在岗位的基本技能,缺少岗前培训和针对性培训。本人曾在德国留学,熟悉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针对榆林高端能化基地青年人才培养,本人认为一方面需要政府搭台,要求企业与高校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要注重对能源化工领域教师的培养。
在我国应用型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课程体系与应用型青年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学生知识面单一、实践能力不强、应用技能薄弱、办学资源有限、教学管理执行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应用型青年人才培养质量。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实习机会,学校无法搭建相关平台,企业担忧安全风险。同时在产学研运行体制上,高校以自由探索真理为目标,周期长、研究成本高、成功风险大、利润观弱,重理论轻应用,而企业以追求利益为内涵,要求见效快、成本低、风险小、利润大,两种观念的冲突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在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方面高校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校企合作持久度不强,往往仅仅是学校“一头热”,难以与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一是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出台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强力要求企业与高校对接;二是应将地方高校实行省、市政府、企业共管共建,“点对点”培养青年人才,“点对点”解决问题。
此外,在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以榆林学院为例,作为榆林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服务榆林地方经济社会所需青年人才的重任,虽然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百所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和“陕西省首批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然而,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服务能力、科研条件有限,致使青年人才引进非常困难。青年人才引进的最大吸引只能依靠榆林市高额的安家费。与省内高水平大学及其他地方院校相比,由于学校隶属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引进的青年人才不能享受地方政府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相关政策,致使很多高层次青年人才存在不稳定因素,地域位置严重影响青年人才引进,急需健全用人机制、营造青年人才成长环境。
四、能源化工区域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美国人常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这不仅仅因为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表明时间的先后,更重要的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人文精神导引了美国的成长。《哈佛青年人才》作者向洪指出:青年人才决定社会,大学创造历史。而在榆林的发展历史上,榆林皮革、榆林地毯、榆林毛纺、榆林氮肥、榆天化甲醇是仅有的5家获得过中国大奖“五一奖”的企业,它们曾经很辉煌,效益好,品牌好,而今呢?永远不存在了。为什么呢?没有学科、专业支撑的产业发展终究是“死胡同”!地方产业要发展,首先要建设一所服务地方产业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只有大学才能根据地方产业需要开设专业、优化专业,进而根据青年人才聚集情况建设学科、发展学科、壮大学科,而学科的核心就是带头人,就是青年人才。因此,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要发展,就必须首先支持榆林学院建设榆林大学,支持榆林学院积极引进青年人才。
支持区域高层次青年人才发展,还要继续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一个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人,陕西省西安市为了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吸引青年人才的优惠政策。建议各级地方领导要有“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胸怀,广纳天下英才,从享受地方政府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细节入手,稳定高层次青年人才。
支持区域高层次青年人才发展,也要为引进的青年人才提供建功立业的平台,不能让引进的青年人才坐“冷板凳”,让这些人有机会创新创业,有条件创新创业。只有了解地方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优化青年人才建设,真正为产业发展发挥作用。据了解,当前陕西省“博士服务团”有效引导了高校青年人才赴政府部门、企业青年人才赴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但在高校青年人才赴企业和高校挂职、政府部门青年人才赴高校挂职、企业青年人才赴高校挂职等方面成效甚微。地方院校与高水平院校青年人才互挂职,以及政府部门和企业青年人才赴地方院校挂职,可有效促进地方院校青年人才成长,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可为地方院校带来新鲜血液,注入政产学研互动活力,符合地方院校“高度契合政府、深度融合企业、广度联合大院大所”的合作思路,有利于高层次青年人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