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资讯
东湖保险论坛 —— 助推科技创新,保险能做什么?
2017-01-22
11月22日,由中国保险学会、湖北保监局、北京保险研究院、中国保险报等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东湖保险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主题是“保险助推科技创新”,来自保险监管系统、各省市金融办(局)、各省市保险学会、保险公司及高校的代表共同探讨保险助推和服务科技创新的新方法、新路径和新领域。
  以下是演讲嘉宾主要观点:
湖北省副省长 曹广晶
集中行业内外智慧 推动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保险是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保险业坚持科学发展为加快我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五个湖北建设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今年湖北省遭遇严重水灾,湖北保监局及各个保险公司在抗洪救灾、灾后重建、恢复家园等方面给予了湖北省巨大的支持,也让大家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今后湖北省各地各级各部门会进一步加大对保险业的支持力度,为保险业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好的服务和最优的环境,推动保险业继续加快发展,不断壮大。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 姚庆海
保险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是一个风险共同体。保险是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保险应对人类风险问题大有可为,在利用科技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民生保障、服务巨灾风险管理、服务“一带一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为社会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做出突出贡献。
湖北保监局局长 王斌
保险业助力科技创新面临新作用、新机遇、新挑战、新方向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企业稳健发展方面,保险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一,保险对科技的支持契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第二,保险能够防范化解科技企业经营风险;第三,保险能助提科技企业融资能力。
  当前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促进自主创新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亟待完善,科技与保险合作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未来,科技保险要全面推向市场,要真正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保险行业应当积极作为,提升保险公司专业经营能力,探索建立灵活的保费支付机制和承保与投资的联动机制,形成保险公司与银行对科技企业的协同支持,完善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与管理机制,推动保险与科技的深层次融合。
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 王和
减量管理——保险创新的灵魂
  传统的保险经营是建立在“等量管理”理念上,是做加法的概念。面向未来,保险业要导入“减量管理”思维,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一是降低社会总风险暴露,二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行业运营效率,重点是降低经营费用。除此之外,面向未来,保险业还要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经营过程中的两个维度:服务链和产业链,实现价值创造。
  “减量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保险业在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过程中,通过减法思维,通过价值创造,全面降低社会存量风险暴露,不仅能够覆盖自身的运用成本,还能够为社会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做出贡献。
武汉大学金融学教授 叶永刚
应重视县域保险业金融工程的社会经济意义
  保险业是一个在控制自身风险的前提下,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超过无风险利率的系统工程。在县域范围内,保险业使自己的资源与其它金融资源、政府资源综合配置,通过小额贷款信用保证保险、保单质押融资等方式,以点带面、由上至下、层层推进地实施金融工程。
  县域保险金融工程,一是可以促进保险业发展,形成跳出保险公司谈保险的大保险概念;二是形成保险业+其他金融业+产业+政府的大格局模式;三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四是探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途径;五是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树立典范;六是为中国市域保险业工程、省域保险金融工程、国家保险金融业工程奠定基础。
宁波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 姚蓓军
保险创新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宁波制定了建设国家保险创新试验区“521”的总体思路,吸引保险机构的各种资本在宁波建成全产业链和生态体系,融合推动保险创新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5个目标是宁波成为保险各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道路,撬动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痛点和难点及保险界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聚焦点,使保险成为带领宁波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领,成为宁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2条路径是全域保险理念和保险全产业链;1个主阵地就是把保险创新产业园作为宁波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
电子政务云计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连樟文
充分发挥保险的市场机制优势
  要运用生态链思维构建社会管理创新体系,形成网格化的闭环管理流程和运行保障体系。引入保险保障机制检测与治理社区风险,在消防安全、环保生态、便捷交通、特种设备安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充分发挥保险的市场机制优势。
  同时,充分发挥保险这种市场化机制的优势,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紧密结合,建立政府与市场优势互补、相互衔接的民生保障机制,能够发挥保险业的风险管理、财富管理、精算技术等优势,从而也降低了社会管理的成本。
翱特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乐伟梁
虚拟车库助力车险业发展
  保险公司在为90%的车主提供内容服务上明显落后,保险业固有的杠杆作用令产品创新和变革变化多端。虚拟车库为汽车后市场生态圈提供全球领先的智能数字化平台系统和优质的客户服务体验,从整合到创新多方位解决方案助力车险业发展,更好地了解客户和车辆,延伸保险公司资源。
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 魏钢
保险助推科技创新破解经济民生难题
  当今社会灾害趋势和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广泛,模型测算最大的未保险自然灾害风险敞口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因此,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甚为重要。财政风险巨灾保险方案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原则应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考虑最大公共利益责任,迅速恢复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生产就业、经济活动。
深圳嘉丰金融保险销售公司董事长 黄金财
“互联网+”给保险销售带来新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保险销售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由信息的对称带来习惯的改变,客户越来越注重个人体验,因而要求:第一,线下代理人更加专业化(独立代理人需求);第二,线上线下销售分流,以匹配不同用户的习惯;第三,服务更加专业化(服务流程创新),更加注重“融合、协作、互动”。保险业要变革经营思维、创新商务模式、回归保险本质。
(资料来源: 中国保险报 朱艳霞 2016-11-24
徐忠:以科技金融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很有必要利用科技实现普惠金融。前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很时髦,现在互联网金融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互联网金融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政府应该制定一个很好的金融监管框架,可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服务贫困地区的农户和小微企业方面大有作为。事实上,以科技金融的方式介入扶贫,普惠金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以科技金融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徐忠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金融论坛创始成员
很高兴参加中国金融论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浙江)峰会。浙江是在科技金融、互联网发展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我就想从科技金融助力普惠金融谈谈个人想法。
近年来,科技和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但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得当使用科技能够消除“贫富差距”。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很有必要利用科技实现普惠金融。
一般而言,普惠金融原来是指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现在包括支付、储蓄、保险、理财、信贷等方面。要实行普惠金融,从客户的角度来说,价格要低廉、要可承受;从机构的角度来说,应该采取可持续的方式。但是,普惠金融面对的客户是小微企业、农户,交易量小、风险大,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政府发展普惠金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传统的方式,比如说现在正在做的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以及成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和正在推动实施的两权抵押贷款等等。
二是以科技金融的方式更好地实现金融扶贫。前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很时髦,现在互联网金融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互联网金融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政府应该制定一个很好的金融监管框架,可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服务贫困地区的农户和小微企业方面大有作为。事实上,以科技金融的方式介入扶贫,普惠金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因为科技金融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科技金融发展有助于拓宽传统金融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有助于缩小金融服务的差距,促进贫困地区金融发展,更好地实现包容性金融发展。
手机银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长期以来受制于运营成本和交通条件等因素,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性较差、金融基础设施有限,但是移动数据和宽带技术的创新使得金融服务不再依赖于银行网点。2007年肯尼亚推出了以“M-钱”为代表的短信转移资金的新业务,带动了非洲金融业的变革。目前,肯尼亚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在使用手机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将更多的民众纳入金融体系,缩小了有银行设施和没有银行设施之间的金融服务差距,使得贫困人群也可以系享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
手机还有一些能够广泛应用到金融服务的功能:如生物识别、历史通话记录、摄像机、通过短信和消息进行沟通、通过声音进行沟通、图形界面、互联网接入、位置标识、无线通讯、远程监控、触碰式屏幕、唯一的用户标识、允许客户和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换(交互式菜单)等。这些功能可以用来研发新型的金融产品、服务和工具。使用手机不同的功能组合可以产生六个独特的“数字化属性”,并应用于金融服务。数字化属性在提高金融素养及建立正式的金融记录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发展普惠金融的障碍。而手机操作界面设计也可以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发展中国家往往中低收入群体比较多,缺乏金融知识,但是可以通过一些设计使得用户点击一个图标就可以完成一个金融服务。如用户每个星期会收到一个是或否的菜单,是否将2美元输入到电子钱包,只需要持续三个月就可以购买一头牛。
第二,科技金融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大家都知道,信用风险一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传统意义上我们金融机构是采用抵押品、担保等方式管理信用风险,但是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却难以提供相应的担保品,导致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现在金融企业可以利用用户在商业活动形成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如POS机这些数据会帮助金融机构利用历史数据,通过统计的方法对借款人进行精细化分析和判断,能够精确地实现对同一类借款人的信用测量以及定价。而在我们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中往往是根据历史的小样本信贷数据来计算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然后来确定适当的利率,使得利率能够覆盖成本、风险和合理的利润,在现在大数据时代,尤其是在电商下乡兴起以来产生的大数据,可以更好地模拟消费者的行为,更好地测量不良率和定价,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第三,数字货币的开发和应用有利于更好地精准扶贫。
不少国家都在研发数字货币,包括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采用集中分布相对均衡的系统,应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身份认证采用前台自愿、后台实名、本身设计密集高效等等。而且由于它是加密的货币,是可追踪的。如果使用数字货币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假币问题。再比如说,现在我国政府有大量财政补贴通过各种渠道发放,这些资金是不是真正到农户手里了?按照现在的方式,核实成本非常高,如果使用数字货币就能够很容易地知道资金有没有真正发放到要补贴的农民手里。通过数字货币发放扶贫贷款能够跟踪到是否真正发放到符合条件的农民手里,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货币来跟踪农民是如何使用扶贫资金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出扶贫政策。
科技金融在中国还是大有可为,目前中国还有8亿农民,仍然有1500多个金融空白乡镇。尽管这些地方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去,而目前设立的村镇银行又未到这些地方,这些地区可以通过科技金融的方式来进行覆盖。在中国发展科技金融解决普惠金融还有很多“硬件”优势,从物理条件来看,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的硬件已经发展成熟,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5%,手机网银规模超过5亿户,三大运营商全面采用4G牌照,所以我国采用科技金融去扶贫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但是在“软件”方面,当前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需要有效的监管框架。
监管框架对推动科技金融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至关重要。比如,可以允许个人通过引动支付、存款账户赚取利息,允许银行接收图像、文档作为实时了解客户信息的步骤,强制规定一个识别系统,例如,肯尼亚的实践。或者可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生物识别数据库,比如印度的有关实践。再比如可以允许初创企业参与金融服务等等,这些都可以促进数字金融的发展。
二是在推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要保护好消费者权益。
监管者可以要求在进行数据收集的时候,要明确获得客户的授权,针对授权要明确规定搜集到的不准确数据要根据客户实际进行调整。同时要有存储客户数据的最小数据管理框架,透明使用用户数据,维护客户资金安全,这些规定可以为新产品开发和消费者保护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要缩小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鸿沟。
在贫困地区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普及,这也是政府需要推动做的事情。在座很多都是农村金融机构,我们普惠金融客户有一个数字鸿沟,我们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数字鸿沟,包括有关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培训,也要消除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存在的数字鸿沟,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金融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论坛”微信公众号)

[返回]
版权所有 © 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