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资讯
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
2011-09-26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委发〔2011〕19号
编者按 :近期,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提出到2015年,成都科技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中西部领先,建成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意见》以“四大结合”为线,“串联”起加快科技创新的20条举措,确立创业成都、产业成都、创新成都“三创汇聚 赢在成都”的着力点, 加速聚集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创业环境。《意见》要求明确,目标清晰,任务到位,措施得力,内容翔实,值得 学习借鉴。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成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成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 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跨越,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型发展。
二、 发展目标
2015 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科技引领转型能力显著提升。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2 %,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 3 %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55% 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 1500 家,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1 万件,科技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中西部领先,建成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
三、 主要任务
(一)加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 .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编制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确立重点技术发展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基于自主密码算法的芯片设计、抗体药物规模化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高性能纤维制备等 100 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植物抗逆基因、光刻投影曝光光学系统等领域,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先进技术。按照“一个产业功能区、一个战略产业和一个产业研究院”方式,探索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超前研发和引进国际前沿、核心技术,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鼓励产学研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专项,提高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形成、储备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计划,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对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和产业上有重大需求、能较快形成市场领先产品的项目给予支持。重点培育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民用飞机及航空电子系统、KH系列生物技术药物、网络安全及存储产品、高端医疗影像诊断设备等 15 个销售收入过 50 亿、 50 个销售收入过 10 亿的战略产品。
3 .拓展新兴产品市场。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扶持政策,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首购、订购补贴制度,引导新兴产品拓展市场。建立和完善地方产品本地配套的激励机制,提高重点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配套率。深入开展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科技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带动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促进形成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二)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1 .打造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加快 20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光电显示、信息安全、新能源装备、疫苗及血液制品等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建设国际化世界级高端产业聚集区。设立产业集群创新科技专项,在高新技术产业重要领域,引导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协同创新、集群发展。
2 .推动先进制造业壮大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集成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广泛运用节能减排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加快打造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的万亿级、千亿级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千亿级、百亿级龙头企业。
3 .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的行业推广和集成应用,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等领域推动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委托研发与设计、检验检测、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加速建设全球知名的研发设计基地。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西部现代服务业高地。
4 .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业新品种引选育,突破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等共性技术,促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强农产品安全控制和检测等技术开发,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溯源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和创意农业,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 .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加强科技与产业转移、项目投资的结合,建立招商项目技术先进性评估制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定期编制发布产业技术招商引资项目指导目录,针对产业技术链缺失或薄弱环节重点招商。建立产业投资技术准入制度,提高技术门槛,确保产业转移和重大项目投资的技术水平。瞄准世界 500 强和国内 100 强企业,重点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鼓励其技术溢出和本地转化。
(三)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 .培育创新型企业。遴选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到 2015 年培育 50 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 1300 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50 家以上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研发分工和国际标准制定,引领行业创新发展。鼓励创新型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创新型企业,市、区(市)县给予配套支持。
2 .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对企业牵头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资金支持,力争 2015 年全市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 100 家。
3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施新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零首付”等扶持政策。加大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地方配套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国家支持。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辅导计划,重点辅导 100 家成长性好、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服务试点,引导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
(四)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1 .集聚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实施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支持和鼓励企业、科技园区重点引进带技术、带项目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力争到 2015 年集聚 1000 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 100 名以上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四川省“百人计划”。在科技研发、创业扶持、金融财税、专家荣誉、生活服务等方面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蓉从事科研、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
2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深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人才“产销衔接”工程,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创新订单培养、实训培养等模式,扶持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机构,培养持有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实施人才储备计划,支持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基地建立从项目植入到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后备企业和创新创业后备人才。
3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在重点产业功能区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实施研发、产业、人才管理与服务等一系列特殊政策,推动高端人才聚集。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孵化器、加速器和中试基地等,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把我市建设成为中西部高端人才密集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地。
(五)加快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1 .促进科技金融主体和要素聚集。积极开展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试点,着力引进、集聚以科技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以及财务顾问、资产管理、产业基金等专业机构。支持产权交易、券商保荐、融资担保、保险经纪、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等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组织落户发展。
2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引导银行、保险、小额贷款等机构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发挥科技银行作用。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多功能的科技创业投融资综合服务体系。
3 .完善科技创业投资链。发挥创新创业种子资金和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资金作用,鼓励创投机构和金融机构向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投入。发挥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创建风险投资基金,扩大风险投资规模。鼓励科技创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推动成都高新区申报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
(六)加快构建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
1 .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职业化发展模式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独立技术转移机构,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技术转移团队,用商业化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技术转移机构和团队,大力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等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区域技术市场。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成果和技术供需信息互动平台,形成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对接机制和转化奖励、补贴机制。
2 .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将拥有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完善资源供需双向补贴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在产业功能区和产业园区,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及设备、专业机构负责运营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加强与国家及发达地区科技资源平台的衔接,把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科技条件平台体系的重要支撑点。发挥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的聚集、辐射作用,推动我市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
3 .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促进机制。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版权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交易、信息、转化、维权服务体系,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建立知识产权监测、预警制度,定期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技术领域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和发展趋势。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要将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计划,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全市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计评估,强化督促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修订完善《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制定出台贯彻本意见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三)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和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企业的宣传表彰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1 8 25

[返回]
版权所有 © 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