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投资论坛
金融工具如何对接科技产业
2013-05-13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邓天佐副司长
尊敬的杨会长、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 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科技金融 与产 业对接问题 今天的 主题 非常有意义,十八大明确 指出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确立了 以企业为主体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 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尤其 离不开 千百万 企业, 特别 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 的参与 。如何使企业成长 更加稳健 不断 提升 其竞争能力 ,需要科技 创新助力和金融扶持。 科技如何和产业对接,金融工具如何和科技产业对接, 这些都 是需要我们 不断深化认识和 探讨 解决 的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很紧迫的 战略任务 。到2020年 全面 实现 国小康 社会目标,只有 短短 年时间,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不过三十几年时间。 如何在 有限 的时间 实现 宏伟 目标 需要我们调动方方面面的创新力量, 切实 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 是我们 当前 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 急需解决的 问题。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许多传统产业面临改造、升级的任务, 我们 大力 培育 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在 未来 全球 产业链中占据高端,更 需要 孕育 和催生先导性产业 我们要 大力鼓励培育和发展 现代科技服务产业, 以支撑和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服务于 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先导性产业的孕育 与催生
在这样的时 大家探讨 交流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极有现实意义。下面我想与大家分享交流四方面问题。
一、科技金融 创新试点情况
为了 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充分发挥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 社会发展作用 ,201 1 年,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五个部门在全国选择了16个地区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创新试点。包括北京中关村、天津市、江苏省、 广佛莞深、 武汉市 、成都高新区 等地区 。试点的 目的是为了 突破 体制、制度 机制上的障碍, 推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科技与产业对接,产业与金融对接的路径与模式, 为科技创新产业 提供 切实有效 的服务和支撑。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应该说取得了可喜的 成效
我在很多场合讲,科技金融 是中国原创,是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创新产物 ,在国际上鲜有听到科技金融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在中国诞生,并且显示 旺盛的生命力 ?这 是因为我国的经济 社会 转型 升级, 需要科技支撑引领,需要金融注入实体经济,需要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推动 科技创新产业 化进程中,科技与金融这两个经济起飞的强大推手,共同发挥作用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科技 创新 体系 一直处 在构建 和完善中。 一个 适应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规律 的政策环境和空间 ,离不开 政府 引导 和推动 。十八大明确提出, 要加速构建完善 以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市场经济体系。 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 发展 科技 创新产业, 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十七届五中全会 ,中央就 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科技投入 效益 ,促进金融和科技结合 这就为科技 金融 结合指出 了方向。要 发挥 科技支撑引领,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与效益,核心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机制 科技体制 改革的目的 什么?就是要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使 全社会的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 ,提升科技企业成长 与产业 的竞争能力 所以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益 上做文章。
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的 切入点和 重要抓手是要 牢牢 抓住资源配置 这个杠杆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制度与机制 ,更好的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调动积聚整合全社会资源推进科技创新 。这种政府引导和市场 化运作 的环境 机制是什么? 归根到底 促进 科技 金融 结合的环境与机制 因为 科技金融是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 和放大 作用, 通过营造相应的政策环境, 调动 集聚 社会各方面的科技创新 要素与 资源,对接各种金 创新 工具, 推动 科技创新产业 化, 这就是中国科技金融 的实质
发达国家市场高度发达,政府不需要引导, 便 可以 充分 发挥市场的 资源基础性 配置作用。在中国不行,我们市场经济体系还在构建过程当中,它的资源 基础性 配置作用 效益比较低 。因此,在我国 才出现了政府引导 推动、市场化运作 的科技金融 所以 说, 科技金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新实践产物,具有 特定的概念和内涵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必须要发挥政府的引导 作用 ,没有政府的引导 ,构建 市场经济体系就会经历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但是完全 政府主导也不行,一定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这种机制 就是 在政府引导下, 各种金融工具 的组合运用 因为金融 本身诞生于市场、成长于市场,它 遵循的 是市场 规律与 机制。
今天有很多媒体朋友,我们 应该 有自信来谈论科技金融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产物。 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 先进 经验,但是只能学它的精神 和理念。 科技金融一定是我们自己来探索创新。并且一个地方的创新 实践 也不可能 另一个地方照搬照 ,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科技资源不同,金融条件不同, 政策环境不同, 产业基础不同,所以科技 金融结合 创新实践 一定具有区域特色。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 一些试点区域通过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和机制转变,有效地促进了 政府职能的转变, 使其 更好的服务于科技创新 创业 实现科技资源与各种 金融工具对接 ,推动了 科技企业 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也取得良好成效
一些 试点 地区,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 创新了许多 过去 从来 没有 运用过 的配置 方式与机制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资源整合能力显著增强 。比如为了引导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政府 推动 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 用以 化解金融工具风险,使 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大胆地支持 科技 中小微 企业。
一些地区,除了 在政府直接投入 方面改革创新 ,还在间接政府投入方面 探索创新 通过 运用税收工具 ,支持科技创新创业 。比如 运用税收 加计扣除 政策 ,就是一种 支持企业创新非常有效 调控杠杆 ,过去 从来 没有 作为政府间接投入资源配置手段 ,作用于企业科技创新 。苏州 作为科技金融试点地区 ,在2011年 仅运用 这一 政策 工具就 为科技型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42亿 多元 无论其资源投入总量和效果,都 远远超过政府的直接 科技 投入。
推动科技 金融 结合 ,有很多的 资源配置 手段可以运用, 包括政策的运用和资金的引导。既可以用 政府直接投入、 更应该运用 间接投入。正因为有了科技 资源 配置 方式和 机制 的创新 客观上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促进了 政府职能的转变, 增强了服务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 适应科技 创新规律,又符合 市场 规律与 机制的 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的 建立, 引导 和鼓励了大量的金融创新。
我们 提出 创设 科技银行这个概念 以来 ,尽管在全国还没有一家真正的科技银行建立,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国各种类型的银行当中, 城商行、股份制银行 等纷纷设立 科技支行,并且这些科技支行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探索出符合 身特点的 成长道路和 商业 模式。
如汉口银行,在20 11 年科技部和一行三会,财政、税收、国资委八个部门发布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指导意见文件发布后 ,成立了汉口科技支行,定位于 服务 科技中小微企业。它在中小微企业 客户群 中, 挖掘出 科技含量 高、 有成长 潜力 ,最具有 生命力 的科技创新企业 ,作为服务对象 科技支行成立 两年来,服务了1 43 家企业,发放了4 4 亿多信贷,大量是 知识 产权 贷款 利率实行市场化,没有出现一笔逾期,业务 发展的非常好。 他们 在风险防控、项目遴选机制, 审贷程序、绩效考核等方面 进行了大量创新, 建立了符合当地产业特色和银行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 不仅在汉口地区扶植了一 批科技创新 中小微 科技 企业,而且 还将 这种商业模式拓展到北京和上海 地区,挖掘培植客户群,开拓市场空间
还有很多的银行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服务科技创新企业, 比如杭州银行,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服务于具有 科技 含量的科技中小微企业。 他们 把服务于科技中小微企业 ,创新 为文化 理念 推出了“ 微博、微信、微贷, 一个都不能少”的营销理念,这种新的理念和商业模式正在行业间迅速传播和扩散。
经过一年多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银行的创新 实践 ,在科技资源 与金融工具 对接方面,都 进行了 大量的探索 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实践印证, 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是没有路可以走, 也不都是道路艰险,荆棘丛生。在开拓创新过程中,他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与代价,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们正从事的事业将进一步印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只要我们 尊重客观规律, 踏踏实实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一条银行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 成功道路和 商业模式。
不仅 政府、科技创新型 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 取得了广泛成功。 其实 ,科技部 和国家开发银行 多年前 在实践科技和金融 合作。国家开发银行在服务于 国家 重大科技 项目 方面做 了很好的 尝试 。比如TD-CDMA这样的国标,当 它尚 研究 创立,还没有商业化运作的时候,国家开发银行就利用软贷款支持电信研究院 ,完善国标的相关研发工作 表现出独到的战略 眼光 和极强的商业运作能力。他们借助 地方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创投企业 发展 科技中小企业打包 贷款 业务也 做的非常成功, 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创业事业发展, 受到了 多方 欢迎。
促进 科技 金融 结合,究竟 要达到什么目的? 简单讲,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个 要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破 科技企业发展投融资的 瓶颈 ,助力科技企业成长,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 。再一个 要为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 ,源源不断地 创造 并有效提供 科技 创新创业 孵化资源。解决有鸡不 或者 的蛋不多, 质量不高,不能顺畅进入市场,惠及民生问题。 我们 不仅 要大量引进能够孵化 科技创新型 企业的“母鸡”, 更要将沉淀、沉睡在 研究院所 大学 里的科技创新要素、科技成果,唤醒、激活、 解脱 出来,使 他们 在科技创新创业行动中发挥作用
我们 欣喜地 看到,最近有很多地方 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 南京八条, 是为了解放科 院所和大学的科技创新 要素,推动科技创新 成果 产业化, 创造环境。 再如 中组部 牵头的 千人计划,从国外引进创新 创业 团队,这 些举措 都是为了 从源头上激活或 引进 科技创新资源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 这是科技金融 结合试点 要达到的 更深远的 目的。
所以我们定位科技金融 ,就 是要 激活集聚 整合各种科技创新要素 资源,对接各种金融工具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 。我们今天只是 银行一种 金融 工具, 其他 还有很多 ,像 资本市场, 股权投资,租赁、 保险 、信托等金融工具 在一年 的科技金融试点当中,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 一些 金融工具 相互间开始对接,出现金融工具组合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苗头
在苏州,政府通过设立风险池, 引导 银行金融工具和保险 对接 。这两 工具 相互组合, 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中 不仅丰富了 手段 ,也 提高了风险 防控和分散 化解的能力 我们 期待有 更多的金融工具对接,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 组合服务商业模式 更好地 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
二、金融创新要 遵循 科技创新规律
科技创新企业 属于轻资产型 企业,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为 知识产权、专利和创新团队, 具有典型的 软实力 特征,申请 银行贷款 往往难以提供常规的抵押资产。 类企业与 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 一般 是不 对接的 。为此 银行 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 金融创新一定要建立在科技创新企业的规律之上。
高成长 往往 对应着 高技术 然而 高成长并不一定和高风险 简单对等。 但是高成长一定和高科技 相伴而生 ,和持续创新 能力 紧密相连。国内 ,很多的案例 ,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谷歌成为今天全球 创新排名仅次于苹果 的企业, 经历了 十几年时间,它 与苹果都是 从一个 小微 科技创新企业 成长起来 的。腾讯从一个 微不足道的 科技创新企业 成长 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大企业,同样不过短短 十几年时间。还有北京的小米 手机 草根创业 企业。它们 都从微小 为今天 大企业 ,有着相同的创新创业经历 。如果说银行的金融工具只看到 科技创新企业 的高风险,不看到它的高成长, 必将 失去一个广阔的 金融 市场 成长 空间。
我想 强调的是, 高成长一定 具有高科技 含量 的, 也必定 具有 强烈 的创新 意识 ,但并不一定 是高风险 作为 金融工具,特别是银行金融工具的创新,如果 能够 把握 科技创新企业的规律, 独具慧眼发掘出 那些 蕴涵潜在实力, 具有 成长价值的企业, 并具备 有效 企业成长过程中 高风险 的能力 会在一片红海当中 发现 蓝海。
如果你只看到科技创新企业有风险, 没有勇气,不下功夫探究, 不敢 涉足 ,你 永远 第二个腾讯,第二个小米 无缘 ,只能 看别人去享 用企业成长 这盘大餐。 其实,无论是 汉口银行的 成功模式 还是 杭州银行的 创新 理念,他们都 认识到科技创新企业规律、 意识到 风险 所在 ,经 了自己的 艰苦探索 ,找到化解风险的方式 创新金融工具, 最后获得成功 。我之所以 看重 汉口 银行 因为 它已经 科技支行 ,成长 为科技分行。 正是 因为在 科技创新企业成长规律的认识和 风险 把控 当中,它 们发现并抓住 了银行成长的 市场空间与机遇,获得了成功 。杭州银行在孵化 、成长 方面看到了它未来的巨大市场空间,所以它们能够 推出“ 微博、微信、微贷一个都不能少 ”的商业模式创新 。如果只有风险,没有给它 带来收益, 看不到明天的希望, 们是 不会 忠实地服务 于中小微企业 其实 不论是大银行、小银行都能够找到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关键 你要了解 和认识科技创新型 企业的特点 和成长规律 ,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
在座的很多银行家们都有 非常丰富的金融创新实践经验 ,这种金融创新一定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企业 的特点和规律 你真正摸清 并把握住 科技创新企业的规律 时, 一定能 找到 有效防范 金融创新 风险 的办法,金融创新必定会 成功。
呼吁银行 监管部门, 对于银行 能够 有效控制风险的 创新 过程当中,多一点宽容,允许金融创新 有更大的空间; 也希望 银行 金融创新 在创新 实践 过程中 ,不断总结提炼, 规范化运作。
三、 注重搭建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促进 科技 金融 结合,需要搭建不同类型的中介 服务平台 。可以 政府 推动 搭建, 可发端于市场,更 构建 于企业,有科技方面搭建的, 构建 于银行 体系之上。像 科技部与银监会、银行业协会 联手构建 科技专家系统,现 有2000多入库 科技 专家 ,专注服务于银行科技信贷业务 。我们利用这样的专家库服务于银行,服务于银行 金融 创新,帮助 科技 企业 获得信贷融资 有效防 银行金融创新 风险。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正在 孕育第三 产业 技术革命, 技术更新的 速度令人难以从容应对。的确 企业 科技创新面临 技术与工艺 风险,昨天 适用 的技术可能明天就 淘汰更新的可能。我们也曾经历过 这样的 洗礼 年前,胶片 机还是一个 蓬勃发展 的行业,但很快被数码技术替代。我们今天用的照相机 已经 鲜有 不是 数码技术的了。
银行 如何 在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当中, 适时把控 技术更新的风险, 要依托各种 中介服务 平台和 各类 专家。 银行的 金融创新如何能够 借助 这些平台,把点上的风险,通过专家的 咨询 服务, 有效规避掉,将企业现时的单一产品技术、工艺与标准,延伸 拓展 行业 的技术、工艺与标准,扩展企业 成长空间 ,获取新的金融生长点。 不仅需要借助专家的帮助,也考验着专家的水平与服务能力,同时还考验着 金融服务平台 自身的咨询 服务 水平与 能力。在这方面,不管是政府 搭建 的平台,还是建立在企业的平台, 是搭建在金融 体系之上 的平台,都需要 努力 提升支撑服务金融工具创新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提升,来有效的规避、化解金融创新风险,有效的 拓展 金融成长空间。 当然更 需要 银行苦练内功 提高自身素质,遵循科技企业成长 规律 ,进行 金融创新
我们非常愿意继续和银监会、银行业协会合作,把专家库 得功能更强大,服务水平与能力 使 固定的资源流动起来, 在流动服务中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 更好的服务于各 金融机构 这是我们在 推进 科技金融创新当中 努力的方向
四、亟需培养打造科技金融复合人才
科技创新 不仅要遵循自身规律,也 需要 熟悉 各种金融工具 。不仅要 了解 银行金融 工具特点, 认识了解 风险投资 工具特色 也要学习知道 保险 等众多金融 工具 特质。 不仅要 善于使用 直接政府投入, 运用 间接政府投入 ,不仅能够利用政府资源,更要学习充实利用市场机制的知识,增长 调动 集聚各种 科技创新 要素与资源的才干与能力 熟悉与各类金融工具对接的技巧。 所以科技 创新创业者和管理者,不仅应当而且必须 要了解金融。当然,金融要进入这个市场,更要了解科技创新的规律, 把握 科技企业成长的 轨迹。为此, 银行亟需培养 造就一批 科技创新和 产业的专家。
不能说 这个行业陌生 ,就甘当外行, 就不进入 市场。 正因为 对这个行业 陌生 ,对科技创新企业风险难以把控,或者是对银行等金融工具不熟悉, 才更需要 培养 打造科技金融复合人才,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 服务于相关 领域。才能够 活跃 创新思路 ,增加创新智慧,由 创新的必然王国 进入自由王国。
人才是 创新 第一 资源 ,要干事先得有人 。希望 金融机构,多招聘一点 工科 背景 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 银行 体系内发挥作用 更好地 推动金融创新,服务于科技创新产业化事业
谢谢!

[返回]
版权所有 © 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