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霞

职 称:研究员

学 历: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创新人才、科研组织管理与改革、科技风险与伦理

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

先后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厦门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科技哲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2004年先后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和社会学系担任教师,2007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出站,现为江南体育下载链接研究员。

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进口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税收的规定等政策文件的研究与起草工作,撰写的调研报告多次得到重要批示。

研究方向

科技人才政策、科研组织管理与院所改革、科技风险与伦理

主持项目

新形势下基础研究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2017~

防止科技滥用重点问题及相关工作研究,科技部委托(2017~2018

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调查,中国科协委托(2014~2015

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国家软科学课题(2013~2014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重点问题研究,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2016~2017

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问题研究,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2015~2016

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政策研究,国家软科学项目(2014~2015

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研究,科技部委托(2013~2014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情况评估,科技部委托(2017~2018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众形象调查:青少年眼中的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委托(2013~2014

新经济组织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情况调研,北京市科协委托(2013~2014

企业人才创新平台体制机制研究,科技部委托(2011~2012

科技工作者时间利用状况调查,中国科协重大课题(2010~2011

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调查,中国科协委托(2009~2010

外来人口与城市融合的社会学研究,厦门市软科学课题(2001~2002


主要成果

张文霞、朱东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参与撰写的著作和教材

《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读本》,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9年度至2016年度每年一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编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科学、技术、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海峡两岸科技资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学术论文

冯丹阳、张文霞,试论日本的科研伦理治理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9

何光喜、张文霞、樊立宏,科研软环境亟待改善,《中国人才》2016年第3

樊立宏、何光喜、张文霞、石长慧,海外归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对我国科研环境的认知与评价,《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年第6

何光喜、赵延东、张文霞、薛品,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六城市调查数据的社会学分析,《社会》2015年第1

薛品、何光喜、张文霞,互联网新媒体对科学家公众形象的影响初探,《科普研究》2014年第6

张文霞、石长慧、王东明,高校科技工作者何以流动不畅——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调查《中国人才》2014年第1

张文霞、石长慧等,引导科技人才向基层一线集聚——中国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课题组调研报告,《中国人才》2014年第11

张文霞等,青年科技工作者向中西部流动趋势渐显,《中国人才》2013年第9

张文霞、石长慧、赵延东,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流动,《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年第12

薛品、张文霞、薛株,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工作者时间利用状况。《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年第8

张文霞、樊立宏、赵延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促进社会发展的科技政策回顾与展望,《软科学》2013年第4

李建军、张文霞,中国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及政策建议,《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6

王宏广、张文霞、樊立宏,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看基础研究科研机构的管理创新,《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6

张金荣、刘岩、张文霞,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与建构基于三城市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况调查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8期转载

石长慧、黄莎琳、张文霞,科技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1

王宏广、樊立宏、张文霞,从华大基因研究院看应用性科研院所的改革,《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7

张文霞、赵延东,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to address social issues in east Asia-China,《Asian research policy2012年第3

张文霞,科技人才发展面面观: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1

张文霞、樊立宏、程郁,我国促进企业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及挑战,《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1-1摘录

张文霞,不公平现象对创新的影响,《创新科技》2011年第3

张文霞,公平如何影响创新——论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制度基础,《创新科技》2011年第1

张文霞,赵延东,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及研究进展,《科学与社会》2011年第2

王东明、张文霞,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框架研究,《中国减灾》2011年第5

邓大胜、何光喜、张文霞、赵延东、王元,关于建立我国科技志愿服务体系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4期,《新华文摘》转载。

王东明、张文霞,留学回国人员的职业发展优势分析——以科技工作者群体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12

张文霞,看政府科研管理视角的转换,《创新科技》2009年第3

赵延东、张文霞,集群还是堆积——对地方工业园区建设的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

赵延东、张文霞、马缨,北京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1

张文霞、李正风,科研的商业化倾向与科研体制的导向,《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第3

张文霞、李正风、乔冬梅,浅谈地方与中央科技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途径:以北京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8

张文霞、李正风,芬兰从资源型国家到创新型国家的历程,《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第1

李正风、张文霞,略论创新型国家,《民主与科学》2006年第4

张玉启、张文霞、陈国惠,种植制度调整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政策建议——以对豫东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调查为例,《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

张文霞,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经历、自我型塑与现代转型,《调研世界》2006年第6

张文霞、魏爱棠,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策略选择,《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4

张文霞、魏爱棠,外来打工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深圳市宝安区外来打工青年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9

张文霞,厦门科技人才交流的现状及对策,《发展研究》1996年第3

周济、张文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科技人才的重大影响,《学会》1994年第3

何光喜、赵延东、张文霞等,Knowledge, trust, risk perception and acceptance: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n public acceptance of GM crops in China,《Ecological risks and disasters: new experiences in China and Europe》,Routledge2016

张文霞、赵延东,合成生物学发展中的话语分析,《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

张文霞、樊立宏,中国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状况与开发战略,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2年)

张文霞、赵延东,现代技术的社会风险及其应对,《2011高技术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年)


报刊文章

科研人员的时间去哪儿了?《科技日报》(2014-06-15)

发展负责任的科技、应对风险社会,《科技日报》(2011-08-15),新华网、光明网、求实理论网、《发明与创新》、《济宁日报》等多家网站和期刊转载

教授争当处长的无奈,光明日报(2011-08-03),科学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加强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7-10

建议增加科研辅助岗,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科技导报(2009-11

科技类民办非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政策建议,《科技日报》(2014-02-10

亲子冲突的社会工作介入,《中国社会报》(2007-07-12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咨询:webmaster@lanouli.com新闻与信息:xxxz@lanouli.com

Baidu
map